查看原文
其他

田心铭:试论理论创新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和以实践为基础的统一

2017-11-17 思想火炬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论述党的理论建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1]这是对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今后党的理论建设的指南。讲话还强调,要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同一个讲话中强调了理论创新的两个“基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实践为基础。这两个“基础”是统一的。本文谈谈学习体会。


一、理论创新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


 理论创新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这是党的理论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准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2](P696)“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3]他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的事情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及其主要内容作出了概括和阐述。他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3]在党中央政治局第11次、第20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概括和阐述。


 按照笔者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和发展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因而也具有普遍实践指导作用的理论。基本原理是相对于关于特定对象的具体结论而言的。同一切真理一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有其确定的对象和适用范围。有的是揭示了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也有的是以时空上有限的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或一定层次为对象。虽然不同的基本原理适用的对象、范围不同,但是具有一定范围内的普遍真理性和普遍价值,这是一切基本原理都具有的、区别于个别性具体结论的基本性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由它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它的基本原理。发展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发展它的基本原理。如果把基本原理看作是固定不变的,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看作只是发展关于特定对象的具体结论,那就在实际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但是,究竟什么是基本原理的发展?发展基本原理是否意味着对它的否定,是否意味着不再坚持这些基本原理?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论述,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为我们克服和澄清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提供了思想武器。

 真理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真理是同谬误相对立的。获得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真理同谬误作斗争、克服谬误的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一条规律。任何真理都有其相对性、有限性。真理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认识所达到的界限,克服其有限性,增添新的成果,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样是如此。在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具体实践,探索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进程中,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在同错误思想斗争、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形成和确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各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本国实践和新的历史条件时,都会遇到前人未曾遇到、没有解决的新问题,必须创造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不断超越从前所达到的认识界限和相对性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和新的时代条件,回答新的历史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也是在实践探索和理论建设中战胜错误思想、克服自身的失误而推动了真理的发展。应该看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克服错误思想,或超越从前认识的限度,都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是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开拓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被否定的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中有些虽然曾经被当作马克思主义,甚至被奉为金科玉律,但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或是被夸大、教条化的局部经验。毛泽东开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财富。但是它们并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所否定的,是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在新的理论中,此前确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了,但是并没有被否定、被推翻。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论,坚持和发展了而不是否定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而是把它们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并丰富和发展了这些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在实践中确立起来的既具有相对性又具有绝对性的科学真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新的实践所证实,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过程,不是一个接一个理论、学说相继推翻从前的理论而依次取代的过程。


 我们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因为存在着否定基本原理的错误思想。我们强调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是因为存在借发展之名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象,也存在以为否定基本原理才是发展、发展就要否定基本原理的错误思想或模糊认识。

 有些论者一讲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或创新,就一定要在同一论域的现有理论中找出某些在他们看来是错误的或已经过时的观点作为对比,以此来证明理论有了发展。在他们看来,新理论之所以新,就是因为否定了从前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如果没有这样的否定,就不能算作创新。我们经常看到,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时,有一种“从……到……”的表述方式或思维模式。一些论者认为,新思想的发展,就在于离开或改变了从前的某个原理,而成为另一种观点。他们忘记了,纠正从前被认为是真理的错误,固然是真理的发展,而在肯定原有思想成果的同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增添新的思想,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重要的基本形式。这种思维模式,往往是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否定基本原理,而不是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当我们党根据新的形势和问题着重强调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某一个方面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时,有些论者往往将其同以往针对另一种主要倾向侧重强调另一个方面而做出的理论概括对立起来,看作是对以往思想的否定。例如,一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些论者就把斗争与和谐割裂开来,认为不应该讲矛盾、讲斗争,否定斗争性是一切矛盾所固有的属性,以至于否定矛盾本身。他们忘记了,任何事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构成的,只有全面地反映矛盾双方而且全面地反映双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两重关系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伟大”思想,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这对于那种用“和谐”否定斗争的思想,是一服清醒剂。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是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全面的反映,而对基本原理的阐述和运用,则要因不同历史条件下主要问题、主要倾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文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表述,在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点,而正是这些各有侧重的论述相互联系,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十分完备而严整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世界观。因此,应该把它们统一起来去理解,而不能用其中的一个去否定另一个。

 背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准则,往往表现在蔑视以至于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那些最基本的、看上去似乎是最简单的观点。蔑视以至否定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自己的学说时,所特别注意的是“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的上层”,[5](P115)所以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5](P115-116)但是,后来有些人“想在上半截成为唯物主义者,但他们却不能摆脱下半截的混乱的唯心主义”。[5](P116)在我国的哲学论争中,也可以看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着重批判过的这种否定“下半截唯物主义”的观点。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关于认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所特有的观点,而是各种唯物主义哲学所共有的观点,但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中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观点。有些论者把它们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混同在一起,说成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轻蔑地抛在一边,或干脆以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名义予以否定。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有些论者却主张马克思的哲学只是历史唯物主义。他们把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看成是旧唯物主义,蔑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揭示物质世界普遍本质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超越了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创立了新的以实践性为显著特征的哲学世界观。有些论者却又把“实践”夸大起来,用实践取代物质作为世界的本体,否认人的实践活动范围之外的物质存在,以马克思哲学的名义宣扬“实践本体论”,反对“抽象的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在党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他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6]离开这一基本原理,就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下半截的唯物主义”,就使“上半截的唯物主义”失去了基础,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离开唯物主义讲辩证法,就不是唯物辩证法,而只能是唯心辩证法。离开物质决定意识讲“实践哲学”,就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而是实践的唯心主义。离开世界统一于物质讲历史观,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只能是历史唯心主义。在科学思想的体系中,有些看上去最简单的道理,却恰好是最重要的基础性的真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要特别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那些处在基础地位的、往往容易被忽视而实际上却正是最重要的原理。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原地踏步,不能固守已有成果而止步不前。只有紧紧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始终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是由它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从理论的主体来说,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学说,但它的认识主体,不只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人,而是他们所代表的、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因此,与某些学者个人创立的学说不同,它超出了个人有限生命的限制,并没有随着创立者的离世终止前进的脚步,而是在一代又一代工人阶级、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者的接力探索中发展。从理论本身的内容和性质来说,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建立起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因此,它与那些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一个个彼此并立、相继取代的社会思想理论和哲学学说不同,而是同经受了实践检验的各门自然科学一样,始终保持着其核心范畴、基本原理、话语体系和自身质的规定而不断向上生长、向前延伸。从它同社会实践的关系看,它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新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理论。它揭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自觉地把自身看作必然遵循这个规律前进的理论,因而把理论同实践相统一确立为必须遵循的原则,要求随着客观过程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追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把理论凝固化。它揭示了每一代人都只能在自己时代的条件下认识世界,必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而确认自身也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必须实现自我超越,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P562)他批评有些人把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当做不研究历史的借口”,指导青年学者把唯物史观当作指南,“重新研究全部历史”,“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7](P586-587)毛泽东告诫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坚持“老祖宗”的基本原理,又要创造新的理论。他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8](P109)正因为有了这种由其本质所决定的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百多年来,始终如同一棵扎根在社会实践的沃土之中的大树,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保持着旺盛的青春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26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一贯强调的重要思想。十八大后不久,他就向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们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9](P23)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决的难题。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2](P115)他特别强调坚持问题导向,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3]他用“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的著名论断揭示了思想、理论与时代、实践的关系。他指出,今天的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要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0]

 在当代中国,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其主题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前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长期深入的思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高度做出了阐述和概括。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他就把十八大精神概括为一句话: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2](P74)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实践推动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还基于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使实践、理论、制度在三者的统一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实践、理论和制度的相互作用中向前推进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们是来自实践的党的理论建设新成果,又是指导实践和制度建设的科学理论。这些新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的决议中。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论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论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论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论述,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论述,关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论述,关于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论述等等,它们作为来自实践的新概括,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又通过党和人民的实践已经或者正在变成中国社会中的现实,并逐步凝结在我国社会制度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检验了新的理论,也检验了党中央在实践基础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证明了这些思想的科学真理性。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26日的重要讲话既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理论,又强调“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里讲了两个不同的“基础”,一个是理论基础,一个是实践基础。这两个“基础”的含义不同,但二者是统一的。社会实践是一切认识和理论的基础。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永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同时,科学理论一经形成,就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成为后来理论发展的基础,使理论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新理论,并不是一切从头开始,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这种或那种已有的理论为基础的。由此看来,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基础,这是归根到底由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规律。我们所说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从客观实际出发,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把这些思想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在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同时确立的原则,是建党90多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时,总结党的历史,提出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强调的第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10]

 贯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要找到实现结合的基本途径。在2015年1月党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高度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强调: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6]他提出的“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这个命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新思想、新观点。它继承、坚持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又总结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复杂情况和丰富经验,反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和“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明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是在“成功的实践”和“正确的理论”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向前推进的。笔者认为,这就是“7•26”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就是“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7-07-28(1).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5-19(1).

[4]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5]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光明日报,2015-01-25(1).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02(2).

[11]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光明日报,2013-01-06(1).




相关链接:

田心铭: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要言之有物、有理、有序

田心铭:观察美国特朗普政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田心铭:严明“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的政治纪律


分享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左侧二维码,即可出现“识别图中二维码”提示,点击可只直接关注公众号。


共享“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推荐:





思想火炬

点击图片关注


请关注: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